非遗普查资料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非遗普查资料 |
海沧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
【发布:2009-09-09】 【作者:海沧区文化馆 黄达绥】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
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信仰,保生大帝信俗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生大帝信俗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史上随着闽南移民的播迁而遍布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在我国台湾省,自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保生大帝就成为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保护神。其香火遍布台湾全岛,在台湾仅主祀宫庙就达37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保生大帝在世界各地的分灵圣庙有1000多座,信众逾5000万人。保生大帝信俗历经千年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闽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省委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发挥“两个历史性贡献”的要求,海沧区充分发挥对台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抓住机遇,率先作为,树立保生慈济文化品牌,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2006年—2009年成功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 1.2006年4月18日,在青礁慈济宫立庙855周年、保生大帝吴真人羽化970周年之际,首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青礁慈济宫隆重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以及漳州、泉州、三明等地的宫庙代表、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等2000多人共襄盛会,共同祭拜保生大帝。本次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保生颂典及艺文献演、 保生慈济文化节书画展、保生慈济堂揭牌仪式、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相关活动。 2. 2007年4月18日,第二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开幕,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以及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六千余名信众云集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参加第二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出席了庆典并宣布文化节开幕,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厦门市政协主席陈修茂等省市相关官员,以及台湾知名人士吴成典、沈智慧出席了文化节开幕式。本届文化节还为新落成的19.8米高的巨型“保生大帝”吴真人雕塑举行了揭幕仪式。 3.2008年4月17日,来自海内外的7000多名嘉宾和信众参加了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出席了庆典并宣布文化节开幕。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受到了两岸同胞的倾情关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台盟中央秘书长张宁,福建省政协主席梁绮萍,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炳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昭扬,市政协副主席翁云雷,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长廖武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李全教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本次文化节还举行了闽台中医药博物馆的开馆仪式。 4.2009年4月18日,随着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一声令下,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隆重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道溪,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贺之军,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吕晋光,市领导陈炳发、钟兴国、杜明聪、潘世建、黄菱、庄威,中国国民党中评委主席团主席蔡铃兰,台湾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曾钦照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届文化节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为文化节发来贺电,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王金平、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台中市议长张宏年为文化节题赠墨宝。在第四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上,参与活动的台湾信众和嘉宾人数就达8000人。文化节期间的多项活动均由两岸民间组织共同参与,联合参加,合作领域极为广泛:如保生大帝颂典采用双主祭、双祭文的形式进行两岸共祭;“吴真人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由两岸专家学者同堂交流;中医药博物馆联合展示闽台两地的中医渊源;文艺晚会、慈济宫庙会上两岸民俗文化同台展演;“保生大帝与闽南文化”图片展会展示了从台湾、香港、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集到的珍贵图片;慈济文化生态展览馆展出了两岸保生信俗文化相关珍贵资料,开启了两岸文化成功交流与互动的新篇章。 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这和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分不开的。此外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活动规格逐年提升、交流层次逐年提高,到了第四届慈济文化节,经市委研究同意并争取国台办立项,首次冠名“海峡两岸”,并被国台办再次列为重点对台交流项目,标志着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从一个区域性文化交流载体,上升为一个区域性对台交流平台;而且互动平台增加、交流范围更广,交流领域拓展到文化、经贸和各界大交流,交流活动增加到民俗信仰、中医药学、影视书画、旅游、教育和宗亲等内容。 二、2007年—2008年成功组织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门、澎湖巡游。 1.2007年,应金门地区有关单位的邀请,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门巡游。 2.2008年,应澎湖地区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保生大帝神像搭乘两岸周末包机直飞澎湖,组织四天三夜巡游活动。此次巡游,直接促进厦门到澎湖航线成为首批两岸周末包机航线,是大陆首次从空中直航前往台湾地区进行民间信仰和文化交流,也是大陆到澎湖地区交流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此举极大地弘扬了“健康、慈济、和谐”的保生慈济文化,扩大了青礁慈济祖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加强了闽台民间信仰及文化的交流。 在当前阶段,树立保生慈济文化品牌,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弘扬闽南文化,扩大内外影响。 保生慈济文化节弘扬了闽南传统文化,提高了台湾民众对祖地文化的认同,扩大了两岸的交流和交往,成为深受广大台胞、东南亚侨胞喜爱的盛会。 文化节通过走访邀请、现场展示、媒体宣传,扩大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经济特区、海沧台商投资区和闽南祖地文化、青礁慈济祖宫的影响。 文化节期间,新华社、中新社、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刊发新闻简讯;中新网、新华网、光明网、搜狐、网易、新浪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福建之窗等网站转载文化节相关新闻;中央电视台4套、6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海峡卫视、福建新闻频道、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电视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均进行了详细报道。开幕式当天,闽南之声广播电台直播节目2个半小时,厦门卫视全程录播开幕仪式和颂典仪式,厦门移动通过3G平台现场直播开幕式盛况。通过媒体宣传,文化节影响力日益扩大。 其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交流。 保生慈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及达到的效果证实,通过挖掘两岸共同的闽南民俗文化内涵,搭建保生慈济文化节这一交流平台,既是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做贡献,也能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联系,深化相互合作,融洽彼此感情,提高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南部基层信众对祖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通过文化交流做台湾人民工作的目标。通过大范围、多层次、近距离的交流,使台湾民众更直观、全方位地了解祖国大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成果,充分感受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速度和厦门文明城市新形象,拉近了两岸民众彼此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与敌意,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造福子孙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回顾这几年来海沧区为保护保生大帝信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虽然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是对保生大帝信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还不够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海沧区保生大帝信俗的保护工作主要由青礁慈济宫理事会和海沧区 文化馆具体负责。但相对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讲,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专职人员太少,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培养骨干力量越来越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3.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大,特别是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闽南文化生态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上还远远不够。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非遗保护工作抓住契机,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重要的一年。今年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把保护工作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国家软实力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为此我们对于保生大帝信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具体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有序展开: 1.制定科学规划,突出保护重点,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 2.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挖掘保生慈济文化内涵,建设和完善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 3.继续发挥青礁慈济祖宫的对台交流平台和载体作用,推动保生大帝神像赴台湾本岛巡游,深入开展两岸文化体育对接互动和交流活动。 4.不断加大保生慈济文化地宣传力度,积极配合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拍摄,推进动漫片《保生大帝》的创作,力争使《神医大道公》在中央电视台重要时段和台湾电视传媒播出。
海沧区文化馆 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日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