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非遗保护名录 > 国家级 |
保生大帝信俗 |
【发布:2013-03-2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
保生大帝信俗(国家级) 1、历史渊源 保生大帝信仰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南宋时,自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赐庙额“慈济”后而享官方祭祀,据《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第48、51卷记载:南宋时,真德秀任官泉州府时,就立下 “一岁两祀,春秋祭祀吴本” 的定例。闽台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时漳泉台湾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瘴疠春冬作”的是非之地。环境的恶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大道公(保生大帝)信仰得以普及。 大道公(保生大帝)信仰随着闽南移民的播迁而遍布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可以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保生大帝信仰,尤是台湾。自郑成功率军拓殖台湾后,保生大帝就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保护神,其香火遍及台湾全岛,在台湾仅主祀宫庙多达四百多座,信众达千万之众。 厦门青礁慈济宫大道公(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这些信俗历史悠久,其起源有据可考的可追溯至北宋中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后期及清代大道公(保生大帝)的信仰也随开垦者在台湾流传。大道公(保生大帝)历史上就享有官方祭祀的殊荣,现大陆、台湾祭典均延续古制,凸显民俗,不断丰富,日臻完善,形成一套具有闽台地域特色较完美的祭典仪式,在海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大道公(保生大帝)信俗包含闽台民族民间文化、闽台历史、民间医药、考古文化、民间艺术、民族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深远。但传人、执事年龄偏大,所需古代服饰、祭器、乐器破旧老化等因素使之难以长久维持下去,甚至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抢救它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保生大帝信俗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目前状况 (1)从2006年至今,海沧区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以“健康 慈济 和谐”为主题的保生慈济文化节;2007年、2008年成功组织了保生大帝圣像巡礼金门、澎湖活动;2010年成功举办了“庚寅年保生大帝神像赴台巡游暨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2)先后出版了《青礁慈济宫画册》、《保生慈济论文集》1-3册、《龙湫本草》1-4辑,《保生大帝巡游台湾画册》及DVD;第二、三届文化节DVD、《慈济春秋》、《走进慈济圣境》DVD;出版《海沧区开展保生慈济文化对台交流资料汇编》和《论文集》。 (3)青礁保生大帝文化保护片试点和传习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扎实推进示范点和传习中心建设。如定期开展中医义诊,组织策划元宵“乞龟”庙会活动和七夕活动,参与组织举办“海峡两岸姓氏源流研讨会”,举办首届青礁慈济宫景区广场民俗阵头表演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闽南传统文化。2010年6月,青礁保生大帝文化保护片试点和传习中心获得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第一批达标单位”称号。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