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文化 > 理论研究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养老”的思考
【发布:2014-11-25】  【作者:海沧区文化馆 张洁】  【点击数:】  【字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不懈努力。老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养老敬老的孝文化、老年医疗保健文化、老年教育培训文化、老年休闲娱乐文化”等必不可缺的精神生活“消费品”。关注“文化养老”就是关注老年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7%。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已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现代社会倡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念,更是要求我们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全面解决养老问题。随着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总体得到基本保障,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逐步凸显。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支撑的“文化养老”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和推崇。

    近年来,厦门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获评“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开展“文化养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海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养老”中是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海沧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海沧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部,东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西与漳州接壤,在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下辖东孚镇、海沧街道、新阳街道,面积184.4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万人。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设立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2003年设立海沧行政区。经过25年的高速发展,2013年海沧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4.46亿元;工业总产值102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0.8亿元;全区财政总收入140亿元;区级财政总收入71.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万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区财政总收入跨入全省三个“百亿县(市、区)”行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排名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全省“八连冠”。 海沧区综合实力跃居“2014年度全国百强区”第15名;排名“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18名;成为第9个“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自2011年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海沧区紧紧围绕创建工作为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全面完成区、镇(街)、村(居、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达标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完善公共文化组织支撑和资金、人才、技术等保障措施。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评“厦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区”。同时,海沧区文化馆、海沧区海沧街道文化站获评“厦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单位”。

    二、海沧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设立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均文化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促进海沧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建成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投资8亿元建成区级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投资2.6亿元启动东孚镇文体中心和新阳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区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建成投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获评国家一级馆。2013年全区文化体育事业投入1.4亿元,支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全区3个镇(街)均建有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以上,且按标准配置的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38个村(居)均建有建设面积200平方米以上,且按标准配置的文化活动室,达标率100%。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区、镇(街)、村(居)文化场所均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达标率100%。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二)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文化强区战略,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努力创新文化人才发展机制、文化活动组织机制、文化工作者管理机制等三大机制。

    ——创新文化人才发展机制,根据“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制定并实施《海沧区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13-2016年)》(厦海委办〔2013〕64号)、《海沧区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暂行办法》(厦海委办〔2013〕70号)、《海沧区关于鼓励文艺创作参展参赛的奖励暂行办法》等文化人才扶持政策。

    ——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机制,制定并实施《海沧区关于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案(试行)》,坚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项目补贴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与厦门歌舞剧院合作举办“美丽厦门·活力海沧”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与海投集团合作开展商业广场文化演出,与海沧旅游集团合作打造闽台民俗阵头表演,与厦门书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推行基层图书统一配送流通服务模式。

    ——创新文化工作者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海沧区文化协管员管理办法》,结合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在全省首推并实施村(居)专职文化协管员聘用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每个村(居、场)均设有政府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协管员。全区共组建民间文艺团体188支、文化社团9个、群众文化示范点6个、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基地5个、专职文化协管员38人,注册登记文化志愿者600多人。

   (三)拓宽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拓宽服务渠道,着力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持续深化免费开放服务、基层文化服务、弱势群体文化服务等三大服务。

    ——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并常年组织开展各类免费培训项目。区图书馆免费服务项目有图书阅览外借、数字资源浏览、阅读推广、基层辅导、流动服务、公益讲座等。区文化馆设免费服务项目有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辅导讲座、艺术培训、游艺娱乐、体育健身等,并常态化开展形体、合唱、京剧、国学读经、摄影、书法、排舞、拉丁舞、百姓健康舞等20多项免费培训课程。

    ——“美丽厦门·活力海沧”基层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持续深入开展,2013年全区共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25场、大型展览15场,实现每个村(居)每年放映电影12场以上,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8次以上。区图书馆在基层建立7个图书分馆、22个图书流动服务点、23个农家书屋,2013年共开展下基层服务42次,送书到农村、社区、学校、部队、企业等8246册。

    ——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建立相应的长效服务机制体制,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和老少残群体开放,配套专门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并经常性组织面向农民工和老少残群体的文体活动和文化培训,有效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

   (四)打造品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坚持文化发展为民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着力促成“文化搭台、赛事支撑、群众参与、商贸并进”的文化活动发展新格局,积极打造非遗文化、节庆文化、体育文化等三大文化品牌。

    ——以非遗文化为依托,打造常态化的海沧特色非遗文化活动品牌,将保生大帝信俗、海沧蜈蚣阁民俗、闽台送王船习俗、新五祖拳等特色民俗文化融合到活动中。

    ——以重大节庆为节点,打造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以及海沧油画、东孚玛瑙、汽车等文化节,形成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以丰厚的体育资源为基础,打造国际山地越野公开赛、国际武术大赛、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中国女子高尔夫公开赛等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品牌。

    三、海沧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养老”工作的思考

    通过上述四大举措,海沧区构建了较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养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2013年4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厦府〔2013〕112号)文件精神,“文化养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并建有健全完善的养老体系和养老制度做支撑。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文化养老理念。转变思想,创新思路,在全社会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保健、休闲等多个方面着手规划,发展文化养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养老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十二五”、“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养老设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要把财力投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

    三是要强化协调机制,拓展文化养老领域。文化养老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涉及组织、民政、财政、人社、教育、文体、工会、残联等部门。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调合作,整体联动。建立长效化、常态化、多元化、普及化机制。从机制到设施、从学习到游乐、从服务到管理,时时用心、处处用力。

    四是要加强阵地建设,打造文化养老体系。依托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社区文化站(室)等阵地平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功能,真正让老年人学有阵地,玩有项目,乐有舞台;大力组建老年书画、摄影、合唱、京剧等各类老年文艺社团,定期举办文体活动,并积极扶持引导各类文化机构到敬老院、社区、农村等基层送文化,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养老体系。

分享到: 更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