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老人文化生活现状
笔者出身农村,在现在的工作中也经常下乡跟老人家接触,对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农村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局限于看电视、打麻将、玩纸牌、下棋和跳排舞等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太单一,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可以无奈地说,农村老人养老的日子好像是一天撕掉一张日历纸,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人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寻求精神刺激,甚至沾染上赌博、六合彩等陋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农村老人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分析
1、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农村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文盲或半文盲,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也没有出来参加文化活动的想法,他们更愿意和村里的熟人打牌、下棋、打麻将来消磨时间。有些老年妇女甚至认为参加文化活动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多做一些家务。
2、家庭收入低、经济困难:大部分农村老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没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子女接济生活。而子女还要承受抚养孩子、建房买房的经济压力,能给予老人的经济支持很有限。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老人还得继续干农活贴补家用,没有更多的钱和时间用于文化娱乐消费。
3、身体状况差、心理苦闷:年老体弱是农村老年人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一些留守的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的陪伴,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往往小毛病拖成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心理也逐渐老化,时常感觉孤独、苦闷。尤其是丧偶的老人更是遭受沉重的精神打击。
4、文化设施少、活动单一: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情况或多或少有所改善,但是很多地方局限于添置大众体育健身器材、绿色网吧、农家书屋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求的仅仅是村文化活动室里的几张棋牌桌和几副麻将而已,大部分老年人参加健身和娱乐的场地少之又少。
三、农村老人“文化养老”的对策与思路
衣食足而文化兴,在物质条件日渐改善的今天,作为边缘群体的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文化养老”通过老年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实现与外界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从而让老年人获得健康的身心,这种以文化为载体,实现“精神赡养”的新型养老方式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1、加强农村“文化养老”宣传,改变陈旧观念。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老年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报纸等老人家容易接触到的媒体形式,大力宣传“文化养老”的观念;也可由村委会牵头,向每家每户发放“文化养老”的宣传单,并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养老”的相关讲座,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养老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村民,特别是老人对“文化养老”的认同感。
2、培养农村“文化养老”带头人。人类大都有从众心理,如果看到别人都积极地参加某项活动,就会情不自禁的跟随。每个村庄一般都会有一两个爱好文艺、文化,并愿意召集大家一起活动的老人。我们可以发动他们作为“文化养老”的带头人,让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再回到村里面带动老人们参与文化活动。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秧歌、排舞等都可以以这种形式来吸引老年人参与。
3、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特别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建设一些文化活动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室,配备电视机、音响设备和卫生保健、烹饪技术、文艺体育等老年人感兴趣的书籍、报刊,让老年人活动有空间、学习有材料、健身有场所。
4、扩展农村老人文化活动形式。一是经常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如举办重阳节老年运动会、医疗保健操展示、步行健身行活动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健身队伍中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二是挖掘农村老年人的爱好特长,动员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吸收年轻人学习濒危的民间技艺,这样既能让老人家实现自身的价值,又使民间文化遗产不致失传。三是组建秧歌队、二胡队、唢呐队、广场舞队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团队,将分散的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开展演出、竞赛、外出交流等活动,真正让老年人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
结语
“子女走天下,老人守空巢”,随着“民工热”“打工潮”的出现,我国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孤独、缺乏关爱、精神空虚,即使儿女在身边的老人也普遍缺乏精神赡养。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老人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开始关注“文化养老”的重要性,不少农村的老人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今天,我们相信“文化养老”让农村老人的“夕阳红”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