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13万和17.18万,分别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98%和8.9%,都已超过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形式尤为严峻。在现代文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养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什么是“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就是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上来保障老年人生活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是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以追求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为宗旨,以搭建老年人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的活动平台为手段,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一种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是传统的“物质养老”向更高层次养老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二、“文化养老”的重要性
第一,推行文化养老是老年人的迫切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老年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而是迫切需要追求情趣高雅、丰富多彩、融娱乐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第二,推行文化养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年人中全面深入地推行文化养老,使他们乐在学中、乐在动中,真正实现人人安享盛世晚年的美好愿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束缚、思想认识程度不够。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待遇养老、物质养老,社会有关方面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充分意识到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服务需求与文化养老设施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没有将文化养老服务工作提到家庭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在推进文化养老服务工作上也没有形成合力,缺乏高效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二)财政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支撑不够。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活动设施匮乏,设备简陋。文化活动内容相对单调,文化养老形式相对单一,一些大型的、有组织、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很难开展。文化养老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费用投入在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中所占比例很低,尚没有建立文化养老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三)部门责任不畅,社会组织程度不高。目前的一些老年文化队伍和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处于自发、分散、单打状态,。
四、推进“文化养老”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养老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列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盘活老年人文化资源,把“文化养老”作为文化大发展的重要部分。要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建立完善老年文体设施,这是开展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文化养老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文化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要把财力投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照多层次、多体制、多渠道的原则,实行公办、民办、股份制多种文化投入模式,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努力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文化事业。
(三)强化协调机制。
文化养老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现的是社会文明与进步,它涉及到组织部、老干部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文体局等部门,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在全社会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文化养老应长效化、常态化、多元化、普及化,从机制到设施、从学习到游乐、从服务到管理,必须时时用心、处处用力。
(四)加强阵地建设。
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文化养老”平台,实现“文化养老”目标,给老人们以更多的精神享受与文化呵护,这是老年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社区是老年人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是推动文化养老的重要平台,要让老年人真正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就必须加强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社区的文化养老服务功能,真正让老年人学有阵地,玩有项目,乐有舞台。同时,组建老年书法、摄影、合唱、舞蹈等各类老年协会,定期举办有影响、有组织的协会活动,引导协会健康发展。同时,在服务功能上不断延伸,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创新,积极扶持引导各类民间老年文化团体开展活动。通过定期举办书画展、专场文艺演出、文体赛事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养老”研讨、培训、交流、讲座、论坛等活动,培育一批“文化养老”活动特色项目和品牌,增强“文化养老”的情趣和积极性。